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为民办实事"号召,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法与管理学院"法润银龄"实践团于2025年7月多次深入门头沟区清水镇西达么村,开展以"法治护老+民生服务"为核心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立足乡村老龄化现实需求,以"筑牢安全防线,播撒法治种子,传递人文关怀"为目标,将专业服务延伸至京西深山,为老年群体构筑法治保护网,书写新时代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在校团委及文管学院党总支指导下,清水镇政府的支持下,实践团队围绕"普法精准化、服务立体化、成果长效化"主线,完成五大核心任务,通过“法治护老+智助生活”双引擎,为山区老龄化治理提供可推广的"西达么样本"。
支部共建座谈会:搭建政民连心桥
在村委会会议室与村民开展深度对话,围绕留守老人多、缺乏垃圾分类意识、村民反诈意识薄弱等村中痛点问题,展开详细讨论,结合村内情况确定具体活动形式,开通法律咨询通道,同时为村民赠送急救包。
法律咨询:破解乡村法治痛点
在村民广场设咨询台,聚焦宅基地、赡养纠纷、邻里矛盾等农村常见法律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同时发放《乡村法律常识手册》80份,用红色标注《民法典》相邻权、土地承包等关键条款。
反诈宣传:筑牢老人"钱袋子"防线
宣讲现场播放"冒充公检法"真实录音,标注话术破绽,展示保健品诈骗经济损失数据图,同时编写"三不口诀":不轻信陌生来电、不转账给陌生人、不泄露验证码;入户指导32位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手把手教学"来电标注"功能。
环保小卫士行动:激活乡村治理细胞
团队同学们分组进行桶前值守,纠正农药瓶误投,演示厨余垃圾破袋技巧,清洗污染瓶身;编写"垃圾分类顺口溜",通过村中广播进行播放;在村内广场,村史馆等地进行垃圾清扫;协助村内设置山林防火警示牌。
参观村史馆:溯源乡村文化根脉
在村干部带领下参观村史馆,通过老照片、农具展陈了解西达么村满汉融合历史,结合法治实践探讨文化传承与现代治理的契合点。
实践的日子里,法治的温度与乡土的温度交织成网:反诈APP的安装界面里,藏着青年学子为老人筑起的数字盾牌;急救包压皱的包装纸上,跃动着跨越代际的生命关怀;村道旁新立的环保标牌,镌刻着乡村治理的文明刻度。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法律手册被翻旧的褶皱里沉淀的法治信仰,只有村民反复背诵的"三不口诀"中生长的安全感,只有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时村民眼里的认同光芒。
当法治星火遇见银龄需求,当青春脚步丈量乡土深浅,同学们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它不仅是村容村貌的焕新,更是老人眼中重新燃起的对生活的信赖,是村规民约里悄然融入的法治基因,是满乡大地上升起的法治与德治相融的治理曙光。
未来,"法润银龄"实践团将带着这份温度继续前行:让法律宣讲的声音在更多山坳回响,让急救技能成为老人掌心的力量,让环保理念化作田埂上的新风。因为青春的使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让法治的阳光照进每一条沟壑,让关爱的暖流浸润每一寸乡土,让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永远跃动着法治与人文共舞的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