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应急素养,赋能基层治理,践行使命誓言 ——聚焦“青砺基层”,安全应急志愿服务实践团赴门头沟门红蓝天救援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暑假期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安全学院安全应急志愿服务实践团赴门头沟蓝天救援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应急素养,赋能基层治理,践行使命誓言”为主题,通过技能学习、模拟演练与社区服务,实现“提升安全应急志愿服务队队员应急素养、深化校地救援联动、赋能基层安全治理”的实践目标。

实践启幕:锚定方向,筑牢救援实践根基

6-7月份,安全应急志愿服务队积极响应校团委、学院团总支号召,积极筹建暑期实践团,多次召开暑期实践团工作推进会,为本次活动设定了的预期目标:深入了解和参与门红蓝天救援队的运作模式和应急救援工作的完整流程。通过实地学习和参与,增强学生对公益救援组织的认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应急素养。

实践团同步细化核心目标:一是成员熟练掌握至少2项应急救援技能(如心水域救援、绳索操作);二是系统梳理救援队应急处置全流程;三是通过社区服务传播应急知识,助力基层公共安全教育。会后,成员仔细了解了基地训练场地、装备库等设施,为后续实践做好准备。

理论研习:解码救援使命,构建应急体系

8月21至23日,救援队骨干成员以“理论+实践”的模式,为实践团展开深度教学。一方面,围绕蓝天救援队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讲解,从队伍初创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解析其“人道、志愿、专业、开放”的核心使命,重点阐述队伍在国际化交流合作中的探索成果——如参与国际救援行动、与多国公益组织建立协作网络,展现中国救援力量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走向世界的实践路径。

另一方面,队员们结合前期装备认知的内容,聚焦应急救援基础知识,详解山地救援、城市内涝等灾害的特性,剖析应急救援“接警响应-现场评估-方案制定-执行处置-收尾总结”的标准化流程,以及“生命至上、科学救援、协同作战”的基本原则,帮助同学们将装备认知与理论体系相融合,构建起系统的应急救援知识框架。

装备认知:探秘救援设备,领悟专业内核

8月25日,在蓝天救援队队员的细致引领下,实践团深入救援装备库,开启“装备认知第一课”。队员结合山岳、水域救援真实案例,详解核心装备:救援无人机承担“上天救援”,可高空侦察、定位被困者并投送物资;水下机器人负责“下水救援”,能探测水下情况、定位受困人员;模块化可拆装机械臂,灵活组装后可在山岳救援中清理路障、在水域救援时辅助作业;还有适配水域救援的救生艇,为水面搜救与人员转移提供保障。成员们近距离认识装备、聆听操作要点,切实体会到“每一件装备都是救援安全的基石”,感受到应急救援的专业严谨 。

指挥车专项演练:以实操强技能,以实践悟救援精神

8月27日,为进一步深化应急救援实操认知,实践团队队员在蓝天救援队指挥车上开展专项演练。救援队指挥中心老师首先详细讲解指挥车的核心功能,包括通讯调度系统、现场监控设备、应急物资储备分区等,说明其在灾害现场作为“移动指挥中枢”的关键作用;随后模拟山区人员失联场景,指导同学们利用指挥车通讯设备与模拟被困点建立联络,通过监控系统整合现场信息,快速完成救援任务分工与指令传达,让大家迅速掌握应急指挥的基础流程。安全应急志愿服务实践团队队员深刻学习到救援工作中“科学高效、协同作战”的专业精神与“沉着应对、分秒必争”的责任担当 。

基层服务:开展应急宣传,助理安全治理

8月28日至30日,实践团队队员跟随救援队走进社区,开展“应急知识进万家”宣传活动。成员们通过排查社区安全隐患、设置宣传展台、发放手册、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居民普及应急避险要点:讲解消防栓使用方法、演示心肺复苏操作、强调火警119的正确求助流程,同时解答居民关于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日常安全防护等问题。

此次服务让实践团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公共安全教育是应急治理的重要环节,只有让更多群众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才能筑牢社会安全“第一道防线”,也让“助力基层安全治理”的实践主题落到实处。

本次实践实现“技能提升、认知深化、服务落地”三重目标:成员均熟练掌握2项以上应急救援技能,系统摸清基层公益救援组织运作模式;通过社区宣传服务,覆盖百余户居民,推动应急知识普及;同时搭建起高校与基层救援组织的联动桥梁,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实践团队队员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在校内开展应急技能分享会,通过宣传短视频、实践报告等成果,带动更多同学关注应急救援;二是与门红蓝天救援队建立长期合作,推动“应急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常态化实践平台;三是鼓励成员以志愿者身份持续参与基层应急服务,将所学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为完善基层应急治理体系、建设安全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