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法与管理学院于2016年3月28日中午12时30分在速录1531班进行五子棋比赛,此次比赛采取预决赛方式,最终于2016年3月29日中午成功举办五子棋大赛决赛。 |
|
初赛、晋级赛采取三局两胜制,决赛采取五局三胜制,由文法与管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成员担任裁判。在比赛中,选手们或静思默想,思维敏捷;或眼疾手快,招招紧逼;或双眉紧锁,纵观全局……五子棋奇妙的步法构思,让我们领略到了棋局的独特魅力和选手们强劲的实力,被淘汰的选手们在受挫之余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棋逢对手”的快感,而获胜的选手也好不骄傲,一句“承让”之后便与对手继续虚心切磋交流。在激烈的角逐中,选手们斗智斗勇,最终比赛情况如下:一等奖:李鑫;二等奖:王佳帅,徐锐;三等奖:王天宇,刘芸芸,丁畅;优秀奖:张丽丽,马骋,张凯伦,任月明。 |
此次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了切磋棋艺的平台,增强了大家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时体现了我校大一新生的多才多艺,更展示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 |
注: 五子棋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黑白棋种之一。现代五子棋日文称之为 “ 连珠 ” ,英译为 “Renju” ,英文称之为 “Gobang” 或 “FIR”(Five in a Row 的缩写 ) ,亦有 “ 连五子 ” 、 “ 五子连 ” 、 “ 串珠 ” 、 “ 五目 ” 、 “ 五目碰 ” 、 “ 五格 ” 等多种称谓。 |
五子棋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五子棋既有现代休闲的明显特征 “ 短、平、快 ” ,又有古典哲学的高深学问 “ 阴阳易理 ” ;它既有简单易学的特性,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有深奥的技巧和高水平的国际性比赛;它的棋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东方的神秘和西方的直观;既有 “ 场 ” 的概念,亦有 “ 点 ” 的连接。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流点,是古今哲理的结晶。 |
五子棋起源于古代中国,发展于日本,风靡于欧洲。对于它与围棋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早于围棋,早在 “ 尧造围棋 ” 之前,民间就已有五子棋游戏;一说源于围棋,是围棋发展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的文化里,倍受人们的青睐。古代的五子棋的棋具与围棋相同,纵横各十七道。五子棋大约随围棋一起在我国南北朝时先后传入朝鲜、日本等地。据日本史料文献介绍,中国古代的五子棋是经由高丽 ( 朝鲜 ) ,于 1688 年至 1704 年的日本元禄时代传到日本的。到日本明治 32 年 ( 公元 1899 年 ) ,经过公开征名, “ 连珠 ” 这一名称才被正式确定下来,取意于 “ 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 ” 。从此,连珠活动经过了不断的改良,主要是规则的变化 ( 即对执黑棋一方的限制 ) ,例如, 1899 年规定,禁止黑白双方走 “ 双三 ” ; 1903 年规定,只禁止黑方走 “ 双三 ” ; 1912 年规定,黑方被迫走 “ 双三 ” 亦算输; 1916 年规定,黑方不许走 “ 长连 ” ; 1918 年规定,黑方不许走 “ 四、三、三 ” ; 1931 年规定,黑方不许走 “ 双四 ” ,并规定将 19×19 的围棋盘改为 15×15 的连珠专用棋盘。本世纪初五子棋传入欧洲并迅速风靡全欧。通过一系列的变化,使五子棋这一简单的游戏复杂化、规范化,而最终成为今天的职业连珠五子棋,同时也成为一种国际比赛棋。 |
(供稿:张宇 赵慧燕 照片:李宁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