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各单位、各部门: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工作职责,为首都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发掘培育青年后备人才,为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北京团市委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开展“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预通知如下:
一、竞赛主题
挑战正当时 奋斗正青春
二、办赛目标
依托“青创北京”工作品牌,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深刻认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立足首善标准构建青年大学生创业的“北京模式”,引导和激励首都大学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深刻的社会观察,不断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开展具有前瞻性、落地性、服务性的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创竞赛对于大学生创业本领塑造、创业文化营造、创业链条打造的牵引作用,促进青年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意识激发、科创技能提升,为国家及首都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
三、组织机构
(一)竞赛领导小组
组 长:郑晓博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书记
副组长:魏旭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吴晓军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副局长
郭鲁钢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杨慕云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二)竞赛组织委员会
主 任:王泰鹏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
杨慕云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副 主 任:刘炳全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大学中专工作部部长
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秘书长
刘 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处长
赵 琳 北京市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
王 健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
中心主任
薛冬雪 中央民族大学团委书记
秘 书 长:王晓鸥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大学中专工作部副部长
副秘书长:蒙永翠 中央民族大学团委副书记
(三)组织委员会下设竞赛办公室
主 任:薛冬雪 中央民族大学团委书记
联 系 人:蒙永翠 中央民族大学团委副书记
我校设立大赛校赛组委会,由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科技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
四、赛事架构
对标“挑战杯”国赛相关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和发展需要,本届竞赛采取“一杯六赛”赛制,引入揭榜挂帅机制,设立一个“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主赛道和“青振京郊”乡村振兴赛道、“青协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赛道、“青智未来”新质生产力赛道、“青绘京彩”文旅创意赛道、“青燃希望”新时代希望工程公益服务赛道和“青系四海”国际交流交往赛道六个专项赛道。
五、赛事安排
(一)参赛对象
1.普通高校学生:2024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专科生、留学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硕博连读生、直接攻读博士生若在2024年6月1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可以按硕士研究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前两年可以按硕士研究生学历申报作品;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分别对应本、硕申报。博士研究生仅可作为项目团队成员参赛(不作项目负责人)、且人数不超过团队成员数量的30%。
2.职业院校学生:2024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职业教育本科、高职高专和中职中专在校学生。
竞赛主赛道中,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分别进行评选。
(二)大赛分组
1.主赛道组别设置
对标“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章程,对接国赛赛事结构,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本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主赛道将设置五个组别,分别为:
(1)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军民融合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2)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林牧渔、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城乡融合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3)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政务服务、消费生活、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金融与财经法务、教育培训、交通物流、人力资源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4)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环境治理、可持续资源开发、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应用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5)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突出共融、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和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合作,在工业设计、动漫广告、体育竞技和国际文化传播、对外交流培训、对外经贸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2.专项赛道设置
立足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建设需要,依托“青创北京”工作品牌特色,本届竞赛设置6个专项赛道,分别为:
(1)“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采用“揭榜挂帅”模式,落实市委“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部署,为解决北京“三农”发展的实际问题,聚焦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结合科技强农、绿色发展,引导学生根据出榜单位具体需求提出相应的创业形式及解决方案。
(2)“青协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专项赛:采用“揭榜挂帅”模式,围绕京津冀智慧城市治理、一体化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结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主题,由学生针对榜单需求提出相应的创业形式及解决方案。
(3)“青智未来”新质生产力专项赛:采用“揭榜挂帅”模式,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的迫切需要,聚焦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和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由学生针对榜单需求提供相应的创业形式及解决方案。
(4)“青绘京彩”文旅创意专项赛:采用“揭榜挂帅”模式,立足激发文化与旅游产业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鼓励首都学子根据发榜单位提出的需求,深入挖掘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 科技手段,设计开发文化创意类产品或针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创业计划方案。
(5)“青燃希望”新时代希望工程公益服务专项赛:聚焦希望工程五大计划“助学兴教、素质提升、健康守护、紧急救助、铸魂育人”,汇聚大学生群体智慧,为新时代希望工程高质量发展和项目创新提供鲜活的创意思路,助力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公益项目集群。
(6)“青系四海”国际交流交往专项赛:组织首都青年学子为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贡献青年智慧,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聚焦国际交往和文化共鉴,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创业计划方案。
(三)特色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大赛的导向性、示范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扩大赛事覆盖面和参与度,以办赛为契机,持续激发首都青年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市赛将以“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校社协同、校间联动”模式为指引,推出多项特色活动,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1.校地共建——青“谋”发展
以“揭榜挂帅”机制为抓手,凝聚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鼓励参赛队员走进雄安新区、城市副中心、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积极开展创业沙龙、参观走访、座谈宣讲、项目展示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推进高校与地方的交流交往,搭建人才培育和资源流通的新桥梁。
2.校企合作——青“融”产教
促进学校高精尖成果转化发展,推动学生参赛项目落地孵化,培育出一批创新力强、爆发力强的前沿创业公司。鼓励参赛队员走进在京央企、优质市企、社会名企进行参观交流、实训锻炼,强化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校社协同——青“孵”创投
持续完善“全方位”创业生态体系,切实为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才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组织优质项目走进中关 村科技园、运河商务区等区内孵化器服务平台,为大学生企业提供工商代办、投融资对接、规范辅导、培训锻炼等指导和服务,以社会化方式促进科技与产业、人才和资金深度融合,推动创业项目与社会需求、投资机构之间实现对接“零距离”。
4.校间联动——青“聚”名师
鼓励各高校之间打破壁垒、互通联系、共享资源,聘请具有“挑战杯”参赛经历的高校教师和工程师等进入科创导师库,常态化举办教研培训活动、模拟答辩活动,围绕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实践指导等,为学生做好赛前指导、赛中跟进、赛后复盘、跟踪培养。
六、评审要点
突出实践导向,在考察项目商业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察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民生、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具体包括项目的社会价值、实践过程、创新意义、发展前景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评分细则详见附件1)
七、奖项设置
(一)主赛道
优秀作品奖:比赛设金、银、铜奖,奖项比例分别为10%、20%、30%,其余40%为淘汰作品。银奖、铜奖项目通过网络评审产生,金奖项目通过现场答辩产生。
(二)专项赛道
各专项赛道奖项设置以各专项赛道通知为准。
(三)团体总分奖
主赛道项目得分计入高校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获得“首都挑战杯”奖,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获得“首都优胜杯”奖。各等次获奖计分方法如下:金奖作品每件计100分,银奖作品每件计70分,铜奖作品每件计30分(专项赛道项目不计入高校团体总分,相关金、银、铜奖项与主赛道具有同等表彰效力)。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金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铜奖。如总积分、获奖情况完全相同,由竞赛组委会综合考虑予以最终评定,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分别进行竞赛评审打分。
(四)优秀组织奖
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高校。
八、进度安排
(一)组织申报阶段(2024年4月30日前)
各高校成立相关竞赛组织机构,广泛宣传,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为学生提供相应支持与指导,完成校内遴选、资格审查、推荐参赛及材料报送等工作,并于推荐前将拟推报作品名称、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在学校官方网站主页上进行不少于3天的公示。所有作品需做好匿名处理工作,保证作品和附加材料中不能出现如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名称及相关标志性景色、logo等信息。同一作品不得同时申报不同赛道,主赛道每个学校推荐不 多于15个项目,每人限报1件作品,每个团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 15 人,每个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不超过 5 人,各专项赛道提交作品时间以分赛道通知为准。各高校需同步将主赛道推荐项目汇总表和公示截图报送至系统内。
注:已获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特等奖)、银奖(一等奖)的项目,不可重复报名。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项目的申报单位。
(二)网络评审阶段(2024年5月上旬—5月中旬)
竞赛组织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资深学者、知名企业家、行业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网络平台对各学校推荐项目进行评审,评选出本届竞赛铜奖和银奖,并公布入围终评答辩的作品名单,本届竞赛金奖将通过终评答辩产生。
(三)终评答辩阶段(2024年5月下旬-6月上旬)
竞赛组织委员会将组织终评答辩,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线下现场答辩,评选出金奖、银奖作品。
(四)总结表彰阶段(2024年6月中旬)
依据工作情况和评审结果,开展总结表彰工作,做好2024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作品申报等相关工作。
九、质疑与处理
本次竞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接收实名质疑,根据程序进行处理。各高校组织单位应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选拔与审核作品,对其原创性及作者、推荐者资历严格把关,经选拔参加全国“挑战杯”的作品不得在此次竞赛作品上做较大改动。
十、授权书
本次竞赛所有作品须签订授权书,授权“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办单位结集出版、展览展示、在网络公布其作品以供社会监督。
十一、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高校要组成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通过完善保障政策、拓宽信息渠道,进行广泛、持续的参赛动员,做好组织工作。
(二)坚持宗旨,完善机制
各高校要坚持育人宗旨,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金,创建指导教师人才库,完善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各高校要积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使“挑战杯”的品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地点: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6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1100
联 系 人:吕 佳 任何雨含
联系电话:55565751
电子邮箱:bjstzb2024@163.com
竞赛办公室办公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团委302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81
联 系 人:蒙永翠
联系方式:68933656
附件:
关于举办“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
划竞赛的预通知
1.“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评分细则
2.“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自查报告模板
3. “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道方案(内附4个关于附件)
4.“青燃希望”新时代希望工程公益服务专项赛道方案
5.“青系四海”国际交流交往专项赛道方案
十二、大赛校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键 张瑞敏 刘泳君
咨询电话:61801255 13601213063 15600525808 18002171631(微信同电话)
共青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招生就业处
2024年4月3日